top of page
息微主頁.jpg

現時息微職業

往下看

隨著時代發展迅速,許多職業已經跟不上時代進步,或因工序繁複而開始被時代淘汰,漸漸沒落,在現時社會上已經難遇見這些職業,只得老一輩仍在拼搏。

花牌製作

花牌紮作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,以竹及竹籤為支架,配以真花或假花、各式紙類及布料作裝飾,用於紅白二事如節慶、婚禮、開幕、喪禮等。紅事用花牌採用紅色及鮮豔的喜慶顏色,白事用花牌則以白、黑、藍為主。由色彩運用到所用的書法字句,無一不體現傳統禮儀和中華文化。雖然花牌 日漸式微,但不少新界地區的居民依然沿用這項傳統,花牌更是每年盂蘭勝會的必備元素。

花牌製作

因為現今樓宇管制多,挂上花牌須經有關部門批准,也要向大廈法團申請,且申請手續繁瑣,而且現在的樓宇外,很多也拉有電線,令搭一個花牌的工序,也變得不容易加上,如果在馬路旁進行,車來車往,也是問題之一。同時,人手不足也是一個大問題,這個行業辛苦,要成日出外好天曬落雨淋,加上勞動所需力氣大,導致甚少年輕人願意入行。

手雕麻雀

麻雀,又名「三缺一」,曾幾何時被香港人視為國粹。每到假日或即使是閒日,幾乎家家戶戶都傳出麻雀碰撞的聲音(打牌聲);即使今日,每人至少一部手提電話,不難發現總有人在打麻雀的手機遊戲。在科技未普及、只能以人手雕刻麻雀時,「手雕麻雀」曾有一段非常風光的時期。

手雕麻雀

手雕麻雀的製作就是提着一個形似組合弓箭的木鑽,上下移動木杆,底部的刻刀,專門製作筒子的圓形坑紋,二三四筒子的紋不一樣,他都要專門換刻刀;萬子,則另有刻字的刀具,還有索子的刀。刻好紋,再擦白石粉,一上色,待乾,一磨一抹,去除多餘的顏料,就完成了。

手雕麻雀

機器輔助生產,可減輕人手成本,但亦意味手雕麻雀業難逃式微的命運。例如電動麻雀枱一張 400 元,手雕一副要 1200 元,手雕麻雀慢慢為内地製的電動麻雀枱所取代,所以導致到如今香港的手雕商用麻將師傅,已寥寥可數。

推點心車

滿載熱辣辣點心,沿途香氣四溢的點心車,配上酒樓推車姐姐的叫賣聲,漸漸在年月間消逝,變成一張張色香­味不全的點心紙,閱字看圖揀選心儀點心。,「點心車入面有氣體爐㷫住,點心仲熱辣辣,方便客人選擇。

腸粉車、粥品車、酥食車、煎糕車和蒸籠車,款款內藏乾坤。腸粉車的內籠可收藏疊成3層高的腸粉,車上可移動的蓋面,在取出腸粉後變為落醬料的枱面。粥品車分別於不同時段推銷粥品和糖水。酥食車雖沒有加熱功能,惟其透明的趟門可讓食客隨意揀選炸物和甜點。

推點心車

因為酒樓的空間不夠,酒樓會寧願提供更多嘅桌子和椅子,做更多嘅生意,使沒有空間及點心車經過。同時,因為現在酒樓可以用點心紙代替點心車,酒樓會慳回點心車嘅的費用去支付其他更多酒樓所需的費用。而點心車會一早預備更多嘅的食物會,導致最後嘅浪費。

搭戲棚

用竹做戲棚的傳統,最早可以追溯至漢代,當時人們已經普遍採用竹子作棚,幫助建屋或製成臨時建築,在出土畫像上已看到以竹製成的「棚閣」建築。這種建築與表演藝術結合,則是從宋朝開始流行,至明清發展成有一定規範形式的戲台建築。戲劇在古代原為酬神而設,這種傳統也在香港延續,每逢大時大節,居民都會出資搭建戲棚,上演神功戲,酬謝神恩,戲台多需要面對廟宇而建,讓人神同樂。而南方盛產竹子,這種戲棚自然用竹搭建,因此技術得以在香港流傳至今。

搭戲棚

 如今竹棚更漸漸被金屬架取代,用鐵架預製件裝嵌較方便。而許多機構都怕會破壞地面,但搭棚無可避免會弄花,所以拒絕用戲棚。同時,工作不足,自然無法吸引年輕人入行,如果有心的年輕人想學,坊間也缺少相關課程。還有,搭戲棚辛苦,要日曬雨淋,無論環境多壞、打風都要做,因為人家選好了日子開台,一定要及時完成。所以導致後繼無人。

霓虹光製作

各地電影或電子遊戲中最常展現的香港街道夜景,總是那片由霓虹燈招牌照耀下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。

而夜幕中的香港街頭,充斥著迷人的霓虹招牌。它忽明忽暗,或完整或殘缺,逢雨夜更加迷離,逢朗月更加夢幻,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。

霓虹光製作

科技日新月異, 更新穎、更高效能的技術總把舊的技術淘汰,霓虹光管也難逃這宿命

LED的技術比霓虹光管更臻完善,更經濟更光亮。霓虹光管需屈曲整支玻璃光管,點陣式的LED相比之下在構圖上更具彈性,普遍來說解像度亦較高。同時,LED有多種顏色選擇,而霓虹光管的顏色則受制於灌注的貴氣體,較少顏色可供選擇。

以往途人依賴招牌引路及尋覓城中熱點,現在卻多依賴如Google地圖,Foursquare及OpenRice開飯喇等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式。途人再仰首以招牌引路,只需埋首於四寸寬的手機螢幕中。與此同時,在急促的社會節奏下,商店的短促壽命也驅使店主投放較少的金錢或資源製作大型招牌。

bottom of page